矿用湿式喷浆机通过多维度技术优化和工艺改进,显著提升了施工安全性,尤其在粉尘控制、设备稳定性、操作防护及应急响应等方面形成系统性安全保障。以下是具体提升措施及原理分析:
一、粉尘控制:从源头消除爆炸与职业病风险
1. 湿喷工艺抑制粉尘产生
原理:湿式喷浆机将水泥、骨料与水在搅拌罐中充分混合,形成含水量8%-12%的湿料,通过泵送系统喷射至作业面。相比干喷工艺(粉尘浓度可达300-500mg/m³),湿喷粉尘浓度可降至50mg/m³以下,降低80%-90%。
安全价值:
防爆:在煤矿等高瓦斯环境中,粉尘浓度降低可大幅减少瓦斯爆炸风险(粉尘爆炸下限为30-40g/m³)。
职业健康: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粉尘易引发矽肺病,湿喷技术使作业人员尘肺病发病率从15%降至2%以下。
2. 封闭式输送系统减少泄漏
设计:采用全封闭管道输送混凝土,配合高压密封技术,避免物料在输送过程中泄漏。例如,某些机型输送管道压力可达8MPa,密封圈采用氟橡胶材质,耐磨损、抗老化。
效果:泄漏率控制在0.5%以内,防止物料飞溅伤人或污染作业环境。
二、设备稳定性:降低机械故障引发事故的概率
1. 液压系统冗余设计
结构:采用双液压泵供油系统,主泵与备用泵自动切换,单泵故障时仍能维持80%以上输出功率。
2. 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
功能:
压力监测:实时监测输送管道压力,超压时自动停机并报警(如压力超过10MPa触发保护)。
温度控制:电机温度超过80℃时启动散热风扇,超过100℃强制停机。
料位检测:搅拌罐料位低于20%时提示加料,避免空转损坏设备。
数据:某型号湿喷机配备智能系统后,设备故障率从15%降至3%,维修时间缩短70%。
三、操作防护:隔离危险源与减少人为失误
1. 机械手远程操控技术
应用:通过六自由度机械臂实现5-20m远距离喷射,操作人员可在防护棚内通过遥控器控制喷头角度和速度。
效果:
减少人员暴露在危险区域的时间(如巷道顶部作业时,机械手可替代人工攀爬)。
喷射均匀性提升20%,回弹率降低至8%以下,减少物料反弹伤人风险。
2. 防爆电机与电气系统
标准:符合MT/T 661-2011《煤矿井下用防爆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》,电机外壳防护等级达IP55,可防尘防水。
功能:
过载保护:电流超过额定值1.2倍时自动断电。
漏电检测:绝缘电阻低于0.5MΩ时触发报警并停机。
四、应急响应:快速处置突发情况
1. 一键急停与泄压装置
设计:操作面板配备红色急停按钮,按下后3秒内切断所有动力源;输送管道末端安装泄压阀,压力异常时自动释放压力。
测试:某机型在模拟管道堵塞测试中,急停系统响应时间≤0.5秒,泄压阀开启时间≤2秒,有效防止管道爆裂。
2. 模块化设计便于快速维修
结构:将设备分为搅拌、输送、喷射三大模块,各模块通过快接接口连接,单模块故障时可快速更换(如液压泵模块更换仅需30分钟)。
优势:缩短维修时间,减少设备停机带来的安全风险(如巷道支护中断可能导致围岩坍塌)。
五、培训与标准化操作:强化人员安全意识
1. 虚拟现实(VR)培训系统
内容:模拟井下湿喷作业场景,包括设备启动、喷射参数调整、故障处理等环节,操作人员需通过VR考核方可上岗。
2. 安全操作规程标准化
规范:制定《矿用湿式喷浆机安全操作规程》,明确以下要求:
作业前检查设备密封性、电气绝缘性。
喷射时喷头与作业面保持1-1.5m距离,避免近距离反冲。
定期清理搅拌罐残料,防止凝固堵塞管道。
执行:通过安全检查表(SCL)和作业许可制度(PTW)确保规程落地。
结论
矿用湿式喷浆机通过粉尘源头控制、设备冗余设计、智能防护、应急机制及人员培训五大维度,构建了覆盖“人-机-环-管”的全链条安全体系。其安全性能已通过煤矿、隧道等高风险场景的验证,成为地下工程支护领域替代干喷工艺的核心安全装备。随着技术迭代,未来湿喷机将进一步集成AI故障预测、5G远程监控等智能功能,推动施工安全向零事故目标迈进。